杭州对口支援的新疆阿克苏市,素有“棉城”的雅称。在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的新科农场,三千多亩棉田静静地躺在阳光下。一条条塑料管如同卧龙覆盖在田上,一直延伸到地平线。清澈的水滴从管子里缓缓流出,浇灌着两边的土地。
走进机房,四台水泵正发出巨大的轰鸣声。原阿克苏市水利局高效节水办高级工程师祖合热•沙比尔告诉记者,浇灌用水通过水渠输送过来后,首先要在水池中进行沉淀,然后用水泵抽上来进行过滤,再通过地下pvc管和地面的PE管滴灌到田里,“三千亩的棉花地,光地下管道就足有两万米。”
尽管工程量不小,但滴灌工程对棉花产量的提升也是立竿见影,“每亩能增加产量50到80公斤左右,农场的棉花亩产能达到150到200公斤。”此外,滴灌技术还具有节肥、节药、省工、省时、省力等优点,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显著。
事实上,早在上世纪90年代,滴灌技术的应用就已经非常成熟。然而,高昂的投入让这项技术的推广遇到了瓶颈。据时任阿克苏市农业局技术推广中心站长戴路介绍,2010年,滴灌面积只占到阿克苏市棉花总面积的四分之一。
也是在这一年,杭州与阿克苏市建立对口支援关系。推行棉田滴灌的农业高效节水项目,成了当年来到阿克苏市的杭州第七批援疆干部们确定的9个试点项目中的一个。此后,杭州累计投入援助资金2100万元,建成了10.5万亩农业高效节水滴灌工程,每年可增加棉花产量840万公斤(按每亩增加产量80公斤计),实现为农民增收5000万元以上。
这一大手笔的投入,迅速为阿克苏市棉田的滴灌技术推广打开了局面。“2007年,阿克苏市开始推广棉地高效节水滴灌项目,一开始农民们都不太愿意。到了2010年,杭州援疆指挥部来搞节水滴灌工程,每亩补贴给农户200元,老百姓们太欢迎了!”祖合热•沙比尔回忆。
阿克苏市地标——木棉花雕塑
此后,阿克苏当地政府继续大力推广滴灌技术。截至去年,阿克苏市棉花种植总面积共90.6万亩,平均单产129.68公斤/亩,让过去彷徨在60、70公斤的亩产彻底成为了历史,不少棉农实现了收入翻番。
阿克苏市棉花丰收 杨硕/摄
除了经济账,滴灌的生态效益同样显著。作为一个南疆城市,水资源紧缺一直制约着阿克苏市的发展。“过去棉农浇灌棉田,采取的是水渠大水漫灌的方法,水资源利用率很低。”祖合热•沙比尔介绍,利用棉地高效接水滴灌项目,棉田每年节水能达到100立方米每亩。仅杭州援建的10.5万亩农业高效节水滴灌工程,每年就为阿克苏市节水达10.5万吨以上。
现如今,阿克苏市的农民们对滴灌技术已是驾轻就熟。除了棉花,他们还把滴灌技术用到了小麦、玉米等其它作物的种植中。“咱们新疆农民的生活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工作35年,祖合热•沙比尔一直和农民打交道,对于新疆阿克苏市乡镇、农民的变化看得最真切。